媒體報導
-
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 防範惡視力從小做起
生活型態及用眼習慣的改變,使得近視成為現代人從小就必須面對的健康課題。目前各級中小學每學期都會安排視力檢查,一旦發現近視,就應該由專業眼科醫師評估後,進行作息調整、注重視力保健、配戴眼鏡,或是使用睫狀肌鬆弛劑 (散瞳劑)等常規治療方式。
-
現代人散光加高度近視增 與用眼習慣改變有關
角膜塑型鏡片是1種在夜間睡眠時配戴的硬式隱形眼鏡,利用鏡片的弧度在睡眠中調整角膜曲率,避免眼軸持續變長、度數增深,臨睡前戴上、起床後摘下。不過,在配戴角膜塑型片矯正視力前,仍須經過眼科專業醫師的檢查與評估,如本身有先天性眼睛疾病的患者,則不宜採用。
-
對抗老花眼 水晶體置換不再視茫茫
現代人無論再怎麼保養,努力維持外在的光鮮,面對老花眼找上門的不便,也只能妥協在老花眼鏡下,接受不得不顯露的老態。有些人以為,只要年輕時有近視就不用擔心老了有老花,事實上近視與老花的成因不同、視物遠近也不同,所以2者不能一概而論。反而我們常見到同時有近視與老花問題的人,為了要同時看清楚遠、中(看電腦)、近(閱讀、滑手機)得配上2副以上的眼鏡,才能取得視力的協調與平衡。
-
新學期孩子近視又加深 家長出現開學焦慮
角膜塑型片主要貼合於角膜上,所以角膜健康狀況須良好。陳逸川提醒,若有嚴重乾眼症、嚴重過敏,或是角膜曾受傷、產生組織疤痕及角膜不平整,皆不宜配戴,每3個月應定期回診追蹤視力,並確認鏡片是否確實清洗乾淨,若出現視力模糊或眼睛不適情形,應停戴後盡速就醫檢查。
-
早發性白內障選擇人工水晶體 老花應一併考量
人工水晶體的功能和醫療效果不斷推陳出新,從早期的單焦點球面鏡片、非球面鏡片及抗紫外線、閃光片、雙焦點、三焦點和全焦段鏡片等,功能設計上無非希望能接近人體天然的水晶體功能,但目前仍無法百分百取代之。其中單焦點人工水晶體通常可以改善看遠的視力,看近時則需另外配戴老花眼鏡輔助,但優點為視覺敏銳度最高,對於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或青光眼的患者較適合。
-
年輕人也會白內障 高度近視患者尤應提高警覺
陳逸川指出,人工水晶體種類多元,從以「點」為概念的雙焦點、三焦點的人工水晶體,兼具看遠和看近的良好視力,但點和點之間的清晰度會有落差,加上原本白天視力良好,夜間卻因為光線分散,瞳孔散大後,以致光源外圍產生一圈一圈的光暈,視力品質變差,開車族易出現夜間眩光的困擾。
-
3C保母兒童近視問題多 角膜塑型挽救惡視力
自從有了3C,不僅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,連教養方式也有革命性的改變。少子化讓孩子成為家長心中最軟的一塊寶,為了安撫哭鬧的孩童,3C成為新興的育兒保母。眼科醫師表示,一旦養成近距離用眼的習慣,近視度數就容易加深,導致國內孩童罹患近視的年齡層比例下降,更增加未來高度近視危害視力健康的風險。
-
不讓高度近視找上門 角膜塑型搶救學童惡視力
過去總認為孩童在學習中近視度數容易加深,但隨著3C科技產品的發達,近距離加上長時間過度用眼,已成為學童近視度數加深變快的主因。家長除了須控管家中小孩使用3C產品的時間,同時應選擇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的治療方法,才能降低未來高度近視恐引發危害眼睛健康的不良影響。
-
核性白內障年輕化 高度近視患者風險大
白內障是指眼球內的水晶體變得混濁,光線無法完全穿透,而造成的視覺模糊。資深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,臨床上以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,通常在50歲之後逐漸形成,因功能老化造成水晶體慢慢硬化所致。目前醫界研究認為,紫外線是造成白內障逐漸惡化的主因;此外,若長期使用類固醇、精神疾病等藥物,或因車禍等穿刺外傷以及糖尿病患等,也都容易導致白內障提早生成。